
古人常说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,而修身的根基,恰在“言行”二字。“言有尺,行有度”是为人的底线,“语不躁,步不慌”是处世的智慧。这十六字箴言,藏着古人对安身立命的通透洞察——唯有把握言行的分寸、守住心性的平和,才能在人生路上行得稳、走得远。
一、言有尺:话留三分,便是余地《论语》有云:“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。”所谓“言有尺”,不是不说话,而是说话有分寸、知边界,不随意评判、不口无遮拦。
古人讲究“病从口入,祸从口出”,三国时期的杨修,因屡次点破曹操的心思,言语毫无收敛,最终引来杀身之祸;而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挑衅,始终“引车避匿”,言语谦和,既保全了对方的颜面,也为赵国留住了将相和的局面。
放在当下,职场中不随意议论同事是非,生活里不轻易承诺无法兑现的事,与人争执时不翻旧账、不戳痛处,便是“言有尺”。话留三分余地,不是懦弱,而是给他人体面,也为自己留退路——语言的温度,往往决定了人际关系的厚度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二、行有度:知止不殆,方得久安《道德经》有言: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”“行有度”,是做事有底线、守原则,不贪功冒进,不越界妄为。
春秋时期,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后,深知“鸟尽弓藏”的道理,主动辞官归隐,终得善终;而文种贪恋权势,不肯退身,最终被赐死。这便是“行有度”与“行无度”的天差地别——懂得在恰当的时候“止步”,比一味向前更需要智慧。
现代生活中,有人为了名利透支健康,有人为了利益突破道德底线,看似得到一时的好处,最终却得不偿失。反观那些长久成事者,无不懂得把握“度”:进取而不贪婪,努力而不偏执,待人而不逾矩。行有所止,才能在纷繁世事中守住本心,获得长久的安宁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三、语不躁:心平气和,化事无形《菜根谭》中说:“处世戒多言,言多必失;待人戒急躁,躁则失察。”“语不躁”,是控制情绪的定力,是即便遇事不顺,也能保持言语的平和,不被怒火冲昏头脑。
古人云“一言不合,拔剑相向”,多少矛盾的激化,都源于一句急躁的话。而北宋名臣富弼,面对他人的辱骂,始终“置而不问,曰:'恐骂者误,若以怒报,是二重过也。’”一句平和的应对,既化解了冲突,也彰显了格局。
如今我们常说“好好说话”,本质就是“语不躁”。家庭中,少一句指责,多一句体谅,便能减少许多争吵;工作中,少一句抱怨,多一句沟通,便能化解不少矛盾。言语的平和,是化解纷争的良药,也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四、步不慌:脚踏实地,稳行致远《论语》告诫世人:“欲速则不达,见小利则大事不成。”“步不慌”,是不急于求成,不被外界节奏裹挟,一步一个脚印,稳稳走好每一步。
战国时期,赵括“纸上谈兵”,急于求成想要击溃秦军,最终导致赵军大败;而诸葛亮北伐,稳扎稳打,虽未竟全功,却始终保全蜀汉根基。这告诉我们:人生不是短跑,而是马拉松,一时的快慢无关紧要,稳步前行才能笑到最后。
当下社会,“速成”“捷径”的声音不绝于耳,有人急于升职而投机取巧,有人急于成功而盲目跟风,最终往往一事无成。而那些真正能成事的人,都是“步不慌”的践行者:学习一项技能便深耕不辍,推进一个目标便循序渐进。慢慢来,反而比较快;步不慌,才能行得远。
言有尺,是待人的修养;行有度,是处事的底线;语不躁,是内心的定力;步不慌,是前行的智慧。这十六字,看似简单,却是古人用岁月沉淀的人生箴言。若能践行于心,便足以在人生的风雨中,守得久安,稳行致远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炒股配资网站拾必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